
自3月以来,多家汽车品牌相继推出了搭载智能化技术的新车型,其中包括吉利银河、零跑以及鸿蒙智行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当前市场上高阶智能驾驶功能的普及率正在显著提升,这一趋势让消费者在购车时更加注重车辆的智能驾驶能力。同时,一些备受关注的智能驾驶车型的出现,不仅加速了行业整体向智能化发展的步伐,还促使国内自主品牌迎来了首轮智能化竞争的淘汰赛。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领域权威机构的预测数据,到2025年,乘用车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功能的渗透率有望达到20%,这将比2024年的水平翻一番。随着相关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其边际成本正在快速下降,智能化配置也逐渐从高端选配转变为消费者普遍需求的核心功能。
此前,已有不少国内车企宣布接入国际知名的人工智能技术平台DeepSeek。业内普遍认为,此举将进一步推动汽车行业向更高水平的智能化迈进。整车智能化被视为未来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变革方向之一。观察显示,DeepSeek在技术开源性、训练成本控制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其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潜力将有助于推动智驾模型的持续升级,并进一步提升智能驾驶能力的技术上限和精准度。
与此同时,各车企在智能化领域的不同竞争策略也反映了各自的战略布局。面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企业的发展模式正在经历调整。有专家指出,过去以品牌数量扩张和盲目追求“技术全能”的发展模式已不再适用。这种思路虽然加大了企业的研发投入,却难以迅速转化为市场回报,同时还可能阻碍外部先进技术的引入与应用。
在此背景下,一位行业资深专家建议,车企在电动化与智能化并行发展的阶段,应结合内外部资源,采取更加灵活的选择性投入策略。例如,通过与成熟的科技企业和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合作,充分利用外部技术赋能,从而避免重复投入时间和资金。此外,车企还可以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产能合作模式,盘活现有的资产和资源,以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和技术革新带来的挑战。
本文属于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汽车智能化竞赛:自主品牌面临首轮淘汰赛https://ebike.zol.com.cn/961/9616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