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说,电动车这副“牌”早就该洗了!对于一个电动车保有量高达3亿的大国,你见识过电动车大军出行的壮观场面吗?
自始至终电动车这一短途交通工具就饱受各界争议,褒贬不一的说辞,对于用户来讲,一定程度上,电动车为出行带来了便利,避免了交通堵塞,但是在另一个层面来讲,电动车大潮来袭加剧了交通乱象,不文明行车现象频发,以至于电动车引起的交通事故也有所增加。
迫于社会与交通的压力,时隔二十年的电动车新国标政策姗姗而来。有人说,这是哪个行业盯上了电动车行业的蛋糕,想要进来分一杯羹,也有人说,电动车没有路权,早晚有这么洗牌的一天,还有人说……
01 用于洗牌的新国标,更像强力“清洁剂”
2018年5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7761-2018)(以下简称为新国标)发布,于一年后的2019年4月15日起强制执行。
也正是这次的新国标,它严格划分了电动车种类:电动自行车、电动轻便摩托车、电动摩托车,而对电动自行车,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规范,新国标规定电动自行车出厂最高速度不得超过25km/h,上路时,当车速达到15km/h就会发出提示音,而且整车质量不得超过55kg,电机功率不得超过400W,而且电动自行车还要必须具有脚踏骑行功能。
单从限制车身质量来说,这更是加快铅酸电池向锂电池的替换速度,轻量化成电动自行车这一阶段的发展趋势,所以在这一时刻几乎所有厂商都在生产电动自行车这道难题上做减法,降低了车身质量,减少了电池容量,以至于如今的电动自行车都长一个样。
不仅如此,电动车新国标自从落地实施,对于厂商来说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只有在工信部备案的企业才有资质生产电动车,不然即便是生产出来的电动车,也无法经过质检,更别提上路骑行了。
据雅迪2019半年报,自新国标正式落地,有生产资质的厂家从过去超过1000家迅速缩减至约180家。可以看到的是,行业内一些小厂、小杂牌、小作坊,因资质与资金问题在此次洗牌中退出历史舞台。
新国标政策的实施,行业洗牌,电动车产品面临重新发牌,在行业洗净洗白眼里,新国标更像是催化剂,在规范的道路上一往直前……
02 新国标政策+疫情影响或将成为电动车线上化的催化剂?
新国标不断清洗行业内的粗制滥造,进一步规整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可能你会觉得这样的国标版电动自行车还会有人要吗?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根据《2020-2026年中国电动自行车制造行业市场竞争状况及经营模式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电动自行车产量2707.7万辆,相比2018年虽然略有下降,但产品结构正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改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渠道广为应用。
而对于2020上半年来说,疫情的突然袭来,更是打破了传统电动车市场依赖线下渠道的固有思想,病毒侵袭,传统的销售模式被迫关停,工厂生产力下降,库存不足,好不容易产能恢复,可销售渠道正逐步转向线上化、电商化,短视频风生水起的时代,也推动了电动车走上荧幕,线上发布会,短视频网红带货。
如果说电动车如今已成功走上线上化道路,更不如说现在的线上化实则为电动车销量发展的新契机。
就目前行业现状,线下渠道是电动车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例如售后保障,线下实体店需要承担起服务客户的功能,毕竟是大件商品,只有完善的线下售后服务系统,才可以更好的赢得用户对于品牌的信赖。
还有就是,从厂商经营角度来看,大件产品运输难、物流成本高的问题也决定了两轮电动车的生产和销售都必须是地域性的,这也就决定着线下门店的不可替代之处,所以说目前并不是全面发展线上化渠道的阶段。
03 那为什么说电动车线上化或将成为新契机呢?
拿电动车行业的龙头老大——雅迪来说,2019年,雅迪通过线上渠道售出的两轮电动车有17万台,而2018年这一数字仅为7719台。
仅通过这一数据,不难发现线上化的销售渠道,如今并非不可为,人们对于传统的购车方式正在逐渐改变,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受疫情影响,消费方式加速转变,线上电商渠道销售机会窗口的出现,品牌商们开始加速拥抱线上,纷纷加大线上渠道的宣传和销售,获取流量关注,扩大品牌销售规模。
如果足够了解电动车行业,会发现电动车线上渠道的销售规模自2018以来不断增长,根据《2020线上电动车消费趋势报告》数据,电动车在天猫整体消费规模逐年上升,2020年消费规模较2018年增长超过300%。
这样的一个增长数据,足以证明电动车线上化的新契机已经来临,至于谁可以一揽头筹,还是要等待时间的验证,而线上渠道产生的标品化将使电动两轮车的线上销售占比持续扩大。
对于此次电动车行业大洗牌,你怎么看?
本文属于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电动车这副牌洗好了吗?线上化或将成为新契机//ebike.zol.com.cn/752/7524122.html